学科建设丨精研“心”术,谱写医者仁“心”——今天带您走进心血管内科

2025-08-11 00:28:42 浏览: 来源: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

 

 

保山市二院心血管内科2019年11月独立成科,是中国基层医师心血管疾病培训示范中心,通过国家胸痛中心基层版救治单位,是市级重点临床专科。科室人才梯队结构合理,目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1名,医师15人,助理医师2人;专业护士14人。科室业务涵盖高血压病、心律失常、急慢性心力衰竭、冠心病、心脏瓣膜病等多种心血管内科疾病,冠脉造影、冠脉支架植入、起搏器植入、心脏支架置入术、球囊扩张术、先心病封堵术已经常态化开展,具有丰富的急危重症抢救经验,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救治能力属于区域内领先水平。

同时,科室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,如心电图机、IABP泵、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、血管内超声、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检测仪、体外反驳仪、运动平板及心肺功能评估系统等,为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 

 

上下连动,为“心”护航

科室以隆阳区医共体为依托,胸痛中心采用区域协同救治模式,与隆阳区各分院联合建立协同救治的快速反应机制,通过院前急救、远程会诊、快速转诊、优化救治流程等手段,显著降低胸痛确诊时间,同时建立30分钟内导管室一键激活机制,通过院内“绿色通道”极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率与生存率。介入心脏病学是心血管内科一大特色,科室自2019年起开展心脏病的介入诊疗,年手术量超过500台次,2025年1月-6月手术量超200台次。科室积极与省内外心血管介入专家交流学习,建立阜外医院郭金锐专家工作站、延安医院薛强专家工作站,目前各项技术以达到了区域内领先水平。

 

罕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精准救治与机制探索

 

1.快速脱敏,守护必需的利尿治疗

心内科收治一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的患者,患者曾在外院静脉注射呋塞米后突发过敏性休克,此后患者心力衰竭多次急性发作,辗转多家医院均未再使用呋塞米治疗。常规替代药物疗效欠佳,病情危重。

在征得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,心内科团队创新性地实施快速静脉脱敏方案:

从1μg/mL微量开始,每20分钟逐步加量,直至常规剂量,仅用3小时完成脱敏。之后患者可安全口服呋塞米,治疗后5天患者症状明显改善,无任何过敏反应。

该病例成功在《Internal Medicine Journal》发表,成为国内少有的呋塞米致过敏性休克快速脱敏成功案例之一,展示了心内科在危重药物过敏管理上的实力。

科室大力发展和应用微创技术。立体定向颅内血肿碎吸术、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、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、面肌痉挛等技术的成熟开展,显著减少手术创伤,提高手术精度,加速患者康复。这标志着科室在脑血管病、神经系统肿瘤、功能神经外科等亚专业领域迈上了新台阶。

 

2.精准识别与分阶段抗栓——G6PD 缺乏合并替罗非班致重度血小板减少

心内科接诊一名G6PD缺乏的STEMI患者,因血栓负荷大在PCI中接受替罗非班+肝素强化抗栓。术后患者血小板从207×10⁹/L急降至1×10⁹/L,危及生命。

团队迅速决策:立即停用所有抗栓药物,启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,按血小板恢复情况分阶段恢复抗栓(48小时氯吡格雷,72小时加用吲哚布芬),4天血小板恢复至124×10⁹/L,患者无出血或血栓事件,顺利康复出院。

机制分析提示:G6PD缺乏可能放大替罗非班的血小板抑制作用,团队提出0/6/12/24小时动态监测血小板的新策略。该病例已投稿在《Case Reports in Cardiology》。

 

科研教学,双轮驱动

科室高度重视科研与教学工作,持续加大科研投入,鼓励医护人员立足临床开展科研攻关。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建的心内科数据库,收录3万余例病例、300余项变量,为疾病的快速检索、机制分析、学术发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。团队近两年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11篇,其中多篇与临床救治密切相关,实现“临床—科研”的闭环转化。

同时,科室积极承担医学生临床实习培养任务,构建涵盖理论授课、病例研讨与临床操作指导的教学体系,为医学人才成长提供优质平台。

 

 

未来,心内科将继续秉承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服务理念,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,继续探索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新技术、新方法,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光明,共同守护每一颗跳动的心脏!

 

 

 

 

建站专家

 

 

 

 

本院专家

 

 

供稿|心血管内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