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多亏了这个‘小镜子’检查,不然我这病还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时候!”近日,在医院呼吸科病房,65岁的张阿姨(化名)康复出院时,对医护团队连连道谢。此前,她因不明原因发热、呼吸困难辗转多日,最终依靠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明确病因,得以针对性治疗,重获健康。

据悉,张阿姨患有2型糖尿病,日常规律服用降糖药,血糖控制情况良好。一周前,她毫无征兆地出现持续发热症状,体温在38.5-39.2℃之间波动,还伴有干咳,一活动就呼吸困难。起初,张阿姨以为只是普通感冒,自行服用抗生素5天,可症状不仅没缓解,反而愈发严重——稍微走动就喘得厉害,夜间常因憋气从睡梦中惊醒。
家人见状,将张阿姨送至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。胸部CT检查提示,双肺存在弥漫性磨玻璃影;血常规结果中C反应蛋白、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明显升高。初步判断为肺部感染,先后为其静脉输注抗生素。然而,张阿姨的发热、呼吸困难症状并未改善,甚至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的情况,静息时血氧饱和度仅92%,活动后更是降至88%。更棘手的是,常规痰培养、血培养均未检测出明确病原体,治疗陷入瓶颈。

“常规检查找不到病因,患者病情还在进展,得尽快用更精准的方式明确诊断!”面对这一情况,呼吸科团队经过综合评估,决定为张阿姨实施支气管肺泡灌洗术。这一技术的核心工具,正是被称为“呼吸道诊疗神器”的纤维支气管镜。


此次手术中,在局部麻醉下,医生操作支气管镜,精准抵达张阿姨病变严重的右肺下叶,注入无菌生理盐水后回抽,收集灌洗液送检,为明确病因争取关键依据。


3天后,灌洗液检测结果传来——耶氏肺孢子菌(PCP)核酸检测呈阳性,同时肺泡灌洗液细胞分类显示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。结合张阿姨的糖尿病史(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相对低下),最终确诊其为耶氏肺孢子菌肺炎。这是一种常见于免疫功能受损人群的特殊肺部感染,常规抗生素对其无效,若不及时针对性治疗,病死率较高。

明确病因后,医生立即调整治疗方案,治疗效果立竿见影。用药第3天,张阿姨的体温恢复正常,干咳症状明显减轻,夜间能平稳入睡;用药1周后,活动后呼吸困难显著改善,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回升至96%;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,双肺磨玻璃影明显吸收,炎症指标恢复正常。后续经过1个月的巩固治疗,张阿姨已能正常散步、做家务,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。
“纤维支气管镜下的肺泡灌洗术,以最小创伤实现了最大诊疗价值。”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曾云燕表示,在诊断上,它能实现‘从影像怀疑到病理确诊’的跨越;在治疗上,可完成‘从全身用药到局部精准干预’的升级,还能兼顾常规诊疗与急诊抢救需求。此次案例也提醒,糖尿病、长期使用激素、肿瘤放化疗后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,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、干咳、肺部弥漫性病变,且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时,应及时考虑通过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明确病因,为靶向治疗争取宝贵时间”。

供稿|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宣传办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