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力量丨神经介入—大脑血管的“微创修理工”

2025-09-14 17:30:33 浏览: 来源: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

 

 

当脑血管疾病如同 “隐形杀手” 威胁患者生命时,无需开颅、仅靠一个针眼就能在 “大脑迷宫” 中精准施治—神经介入,大脑血管的“微创修理工”。

 

 

 

急性缺血性卒中的“机械取栓”

77岁的赵奶奶突发呼之不应、右侧肢体活动失灵,120紧急送医后,医院急诊团队迅速响应,查体发现赵奶奶神志昏迷,右上肢肌力仅1级、右下肢肌力2级,NIHSS评分为16分,初步诊断为急性脑梗死。医院立即启动卒中绿色通道,CT 检查排除脑出血后,评估符合静脉溶栓指征,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得同意后给予阿替普酶进行静脉溶栓,从患者入院到溶栓(DNT)仅用32分钟,为后续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
因溶栓后赵奶奶症状未缓解,经CTA 检查,结果符合急诊取栓指征。征得家属同意后迅速开展急诊取栓手术。全麻状态下,医生于股动脉置入动脉鞘,沿右侧髂总动脉—腹主动脉—胸主动脉降部至胸主动脉弓完成目标血管造影,明确左侧颈内动脉、大脑中动脉、大脑前动脉均已闭塞。随后,以长鞘为支撑,导丝导引取栓导管到达指定位置,在负压抽吸下成功取出多块暗红色血栓。再次造影显示,闭塞血管全部开通,血流恢复正常且无明显狭窄,颅内也未出现出血情况。整个手术历时仅 56 分钟,高效完成 “大脑血管抢修”。

术后恢复成效显著:24小时后赵奶奶意识明显好转,右侧肢体活动能力明显改善;术后三天,便能在家属搀扶下行走,并进行简单对话;一周后,赵奶奶康复出院,语言和运动功能得到最大程度保留,生活质量基本恢复。

 

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

颜阿姨因“发现颈内动脉瘤10天余”入院,头颈CTA检查提示右侧颈内动脉C6 段小动脉瘤。为进一步精准评估病情进行目标血管造影,结果证实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有大小约2.5×3.8×4.6mm的动脉瘤,还发现左侧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存在 2.5×2.3mm的动脉瘤,同时左侧椎动脉 V1 段存在重度狭窄。

针对颜阿姨的复杂病情,医院团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。手术中,医生选择合适的工作角度,通过神经血管导丝将导引导管送至右侧大脑中动脉 M2 段,退出微导丝后,顺导管从颈内动脉末端缓慢释放血流导向密网支架。造影显示,支架打开良好,精准覆盖动脉瘤,经微导丝按摩确认支架固定在位后,退出颅内支撑导管。行 CT 检查未见颅内出血,穿刺点用血管封合器缝合后加压包扎,盐袋压迫止血,右下肢制动保护。

手术全程顺利,颜阿姨生命体征平稳,术后第三天便康复出院,医院叮嘱其定期门诊复查。此次治疗遵循 “发现 - 评估 - 决策 - 治疗 - 随访” 的完整诊疗模式,通过 DSA 精确评估,采用微创的血管内介入术,不仅成功处理动脉瘤,同时显著降低未来卒中复发的风险,充分体现神经介入技术治疗未破裂脑动脉瘤的安全、有效与微创优势。

 

直面“颅内的不定时炸弹”颅内动脉瘤栓塞术

神经介入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中同样发挥重要作用。对于被称为 “颅内不定时炸弹” 的脑动脉瘤,我院神经内科采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进行 “拆弹”:通过微导管将柔软的弹簧圈填入动脉瘤囊内,促使其血栓化,消除破裂风险;针对复杂巨大的动脉瘤,还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或血流导向装置(密网支架),像 “栅栏” 一样重新导流血液,使动脉瘤内血流停滞,进而自行萎缩闭合。

 

神经介入的核心优势

微创:无需开颅,仅需一个针眼,极大减少了身体创伤。

精准:在DSA的“实时GPS导航”下,操作直达病灶,对周围正常脑组织和神经的干扰降到最低。

高效:手术时间相对较短,患者恢复快,住院时间缩短。

适应症广:覆盖了从脑血管病到脊柱疾病乃至部分脑肿瘤的广阔领域。

 

 

神经内科地址

北院区门诊三楼三诊区

住院楼13楼A区

值班电话

0875-2216997

保山市二院急救电话

0875-2222120

0875-2121034

 

 

供稿|神经内科